news-website

《蝴蝶》:看看欧洲TVB在放什么剧

正文 { data-search-exclude }

来源:澎湃新闻-The Paper

ITV是英国一家独立电视台,它在本国大概算是BBC最大的对手了,《唐顿庄园》就是ITV出品的代表作,因此,ITV也被大家戏称为欧洲TVB。最近ITV电视台推出了一部叫《蝴蝶》(Butterfly)的家庭剧。

《蝴蝶》剧照

在我国家庭伦理剧中,亲子问题大多还围绕在要不要生二胎,要不要陪读这些矛盾上,但英剧不来这套小打小闹,《蝴蝶》里最主要的矛盾是主角的性别认知障碍。整个故事从一个11岁的小男孩身上展开,他叫Max,Max喜欢涂口红戴发卡,也喜欢穿粉色亮片毛衣跟着迪斯科跳舞,上初中开始,他坚定地认为自己应该是个女孩,Max的情况也让他的家庭成员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和挣扎。

我非常喜欢《蝴蝶》,当然这首先取决于题材。《蝴蝶》的编剧是Tony Marchant,这位老师很厉害,三次得到英国学院奖,也是皇家戏剧学院的常驻编剧。在英媒的采访中,Tony Marchant提到,他没有想到,目前的英国社会竟然对跨性别人群有着很大的敌意,这些敌意有的来自一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也有的来自更高的权力阶层,这让他想到了英国当年的“第28条款”。

“第28条款”是1988年撒切尔夫人当政时出台的一条法规,现在来看,这条法规差点就断送了英国成为“腐国”的机会!“第28条款”的具体内容就是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任何人不得有意宣传同性恋,或散布带有同性恋倾向的材料。你敢想么,要不是1997年工党重新获胜,废了这个条款,我们还能看到《极品基老伴》、《梅林传奇》或者《神探夏洛克》?在这里感谢英国工党的这桩功德,拯救了大中华地区众多宅腐双修的少女们。

《蝴蝶》剧照

但是对于Tony Marchant来说,英国上下虽然已经不把同性恋视为怪物,但并不表示英国社会已经足够开放和包容,大家只不过转移了偏见,把歧视放在了变性人身上,在很多电影电视里,变性人都是以搞笑、变态的形象出现,所以,Tony Marchant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描绘一个准确的跨性别人群的故事。

仔细想想,在电视上讲述一个11岁变性人的故事,确实是很硬核的做法,但创作者却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柔软温暖。

所谓的柔软温暖,就是创作者一点都没有妖魔化这个群体,而是用非常写实主义的手法去接近人物,在第一集短短四十多分钟里,有好几处地方写得非常动人。

《蝴蝶》剧照

有一场戏,妈妈去心理医生处寻求帮助,她想知道Max的情况到底正不正常,在咨询接近尾声的时候,妈妈支开了爸爸,单独和医生对话,她向医生忏悔说,儿子变成这样会不会是她的错?因为在生完大女儿又再度怀孕的时候,她曾经偷偷希望过能再是一个女儿,因为她想要一对姐妹,妈妈流着眼泪,觉得是自己的想法催生出了某种奇怪的荷尔蒙,导致儿子和别的孩子都不一样。

在另一场戏里,Max在浴缸里洗澡,他看着自己的生殖器对爸爸说,我希望它有一天会自动脱落。爸爸安慰说,这是不可能的。但Max坚持他不想要自己的生殖器,他就是要改变,爸爸安慰无果,他一下子转为暴怒,双手掐住Max的脖子,问Max为什么要说这种话,父子俩看上去都十分绝望。

在第一集靠近结尾的地方,还有一场戏让我彻底流下了眼泪。Max一个人在学校操场上,没有人靠近他,没有人要理他,他偷看着不远处的几个女同学,她们正在跟着音乐跳着一个女团的舞蹈,姐姐和Max是一个学校的,她看到了Max羡慕的神情,二话不说把弟弟拉到女同学面前,问她们能不能让弟弟加入,得到同意后,Max又开心又害羞地和女同学们一起舞蹈,抖肩,旋转,全然不顾操场上其他同学嘲讽的目光。

看到这里,我只能进行文盲式吹捧,《蝴蝶》好,真的好,它好在戏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清晰的逻辑和立场,自责的妈妈,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爸爸和助攻的姐姐;它也好在,没有大量强情节的突转与悬念,却依靠精准的状态戏让每一分钟都成为看点。

《蝴蝶》剧照

Tony Marchant在采访里提到,现在在英国,凡是有性别认知障碍的小孩都会跑去医院,然后医院发给他们一种成长阻断药,推迟他们的青春期,让他们在性征出现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打不打算做变性手术,但Tony Marchant觉得,医院发成长阻断药就像在发糖一样,让很多旁观者觉得,这一切只不过就是在吃几粒药的过程中,决定一下自己未来想做男人还是女人。但事实不是这样简单的,跨性别人群和他们的家庭所面临的压力都非常大,要怎样去接受一个本来是儿子的女儿?要如何告诉家人朋友,我是真的想做女孩,不是青春期叛逆刷存在感?更不用说在未来,跨性别人群还要面临手术是否带来后遗症问题、改换性别后的自我身份重建问题等等,Tony Marchant想要通过《蝴蝶》这个电视剧,告诉大众,一切并没有这么简单,也没有那么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多元开放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人群。

《蝴蝶》剧照

最后,我想摘录一句twitter上的跨性别人群对这部剧的观后感,有人说,“《蝴蝶》就是属于我们的世界杯总决赛,它摧毁了电视里的柏林墙,跨性别人群像普通人一样出现在了电视上!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个观后感应该就是对主创最好的回应。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摘要与附加信息

这篇文章来自澎湃新闻,讨论了英国ITV最近推出的电视剧《蝴蝶》(Butterfly),这是一部聚焦性别认知障碍的家庭剧。故事围绕一位11岁的男孩Max展开,他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了疑虑,希望能够成为女孩。这部剧通过Max的经历,展现了他及其家庭面临的心理挑战和社会压力。文章详细分析了剧本的深度和温暖,描绘了家长对孩子身份认同的挣扎以及社会对跨性别群体的偏见,并引述编剧Tony Marchant对现状的看法和对剧作意图的阐述。此剧不仅向观众呈现了跨性别者的复杂性,也希望能够促进社会对这一群体的理解与接纳。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 Attribute | Value | |—————–|—————————————-| | Filename | m_《蝴蝶》:看看欧洲TVB在放什么剧.md | | Size | 6251 bytes | | Archived Date | 2024-11-03 10:16:29 | | Original Link | https://m.thepaper.cn/yidian_promDetail.jsp?contid=2543439&from=yidian | | Author | 澎湃新闻 | | Region | 英国 | | Date | 未知 | | Tags | 跨性别, 性别认知, 电视剧, 家庭剧, 社会偏见, 心理健康, 成长故事, Tony Marchant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