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北网
时间:2005-11-5 9:45:00
近日,记者从哈尔滨心理卫生中心获悉,该中心年初至今已接诊20余位易性癖患者。该中心主任张聪沛说,类似病例在从前一两年都很难遇到一个。近期此类患者的迅速增加,一方面说明社会进步人的思想在逐步开放,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对青少年的性识别教育极其缺乏。
李刚是哈尔滨市某高校的大学生,鹤岗人。从11岁起,他就开始讨厌自己是个男人。“我有两个很漂亮的姐姐,比我大五六岁。她们很受父母和周围人的宠爱,我很羡慕她们。”由于对姐姐过于羡慕,李刚越来越厌恶自己的男性身份。在班级里他很少和男孩子说话,只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慢慢地他更是连与男同学打招呼都感到厌恶,他开始想做女人。
虽然讨厌自己的男人身份,但李刚始终觉得这是件很可耻的事情,所以他没向任何人说过。上大学后,他开始在里面偷偷地穿女性内衣,幻想自己就是个女人。同时他还在学校交到一个很好的“女朋友”。“她是个特别好的女孩儿,开朗、活泼,还十分善良。我十分喜欢和她在一起,她也一样。可令我没想到的是,她将我对她的感情误会成男女之情,我经常要小心翼翼地回避着她在肢体或言语中的示爱。现在我们相处已经两年多了,最近她很正式地向我提出确定恋爱关系,为此我十分苦恼。”
23岁的小雪是个文静孝顺的女孩,在15岁时小雪就开始渴望做一个男人。
小雪是家里的独女,儿时的她很受父母的宠爱,可情况在她15岁时发生了变化:父亲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自从有了婚外恋之后,父母常常吵架,瘦弱的母亲经常遭到脾气暴躁的父亲的拳打脚踢。每当看到母亲无助地蜷缩在角落中哭泣,小雪十分心疼,同时也越来越痛恨这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在18岁那年父母再一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这一次父亲竟将母亲打成重伤。从那时起小雪开始痛恨自己是个女孩子,“如果我是个男孩子,就可以保护母亲了,女人实在太脆弱了。”为了让自己尽早有能力保护母亲,小雪放弃了高考,只身来到城市打工,希望用金钱来弥补母亲所受的伤害。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并不都是生理因素的影响。”哈尔滨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张聪沛称,“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除了生理学的教育,从社会化角度,有关方面还应加强性别认知的教育,而目前国内恰好忽视了这一点。”
张聪沛主任一直从事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他注意到,除了先天生理因素外,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性格有很大影响。他说,一些在发廊、酒吧等地方长大的孩子由于经常接触一些比较中性打扮的人,极容易发生性别上的认知混乱。还有些地方的习俗就是给男孩穿上裙子、起个女孩的名字等当作女孩来抚养,愚昧地以为这样会好养一点,但研究发现,这样成长的男孩,后来都有些不正常。
张聪沛举例称,“超女”的火热流行,恰恰反映了中国女孩双性化的倾向,但这是女孩走向独立的一种正常反映,是以前中国社会女性所没有遇到的问题。“6岁到15岁之间是青少年最容易发生性别认知混淆的时期,重男轻女、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都容易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发生性别认知模糊的现象,此时家长应该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否则便很容易出现易性癖的心理问题。”张聪沛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性教育恰恰忽视了社会化性角色的教育,如果在家庭、学校教育中,有关方面应有意识地进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即使孩子早期出现异性化倾向,也很容易在后期的教育中得到纠正。
相关链接:
该文件名为《易性癖者数量激增 敲响青少年性别认知教育警钟》,发布于2005年11月5日,源自东北网。内容主要讨论了易性癖患者在青少年中的激增现象,警示社会对于性别认知教育的缺失。文章指出,哈尔滨心理卫生中心在2005年接诊了超过20例易性癖病例,而这一数字在之前的几年中几乎不存在。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张聪沛强调,社会的开放虽然是好现象,但教育方面的缺失特别是在有关性别认知的教育上,非常明显。文中通过两位青少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性别认同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复杂性,小雪渴望成为男性以保护家庭,而李刚则在探索自己的性别身份时经历了内心的挣扎。
文章最后指出,家庭教育和社会化环境在性别认知形成中的重要性,呼吁加强对青少年的性别教育,以减少类似的心理问题发生。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 Attribute | Value | |—————–|—————————————-| | Filename | www_易性癖者数量激增敲响青少年性别认知教育警钟.md | | Size | 5442 bytes | | Archived Date | 2024-11-02 10:00:43 | | Original Link | http://www.chinaedunet.com/news/comnews/2005/11/content_22410.shtml | | Author | 东北网 | | Region | 中国大陆 | | Date | 2005-11-05 | | Tags | 易性癖, 性别认知, 青少年教育,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