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13 浏览量:14829
出诊专家: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王国强心理咨询工作室 副主任医师朱伟
不久前的某个门诊,小悦妈妈心急如焚地来找我咨询:女儿自从上了高中以来性情变化很大,最近更是伤心欲绝,烦躁不安,原因是小悦最近“失恋了”。可让爸爸妈妈哭笑不得的是,小悦所谓的恋爱对象其实也是个女孩,据小悦叙述,小悦与女友一起乘公交上学放学途中相识,逐渐彼此产生好感,进而有些亲密接触,日久生情甚至到了相互难舍难分的地步,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女友开始疏远自己,几番努力无果之后女儿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茶饭不思夜不能眠,哭着闹着要找女友重归于好……小悦妈妈感觉女儿不对劲,但不知道女儿的心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万般无奈之下来到医院寻求帮助。
经详细询问孩子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征及行为模式来看,不难判断,小悦是典型的性取向障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性恋”,好在父母发现比较及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治疗,小悦终于走出阴影,回到了之前活泼可爱的状态。庆幸之余,家长们不禁要问,同性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的孩子会不会是同性恋?
小悦怎么会发展成为同性恋的呢?同性恋者从幼年起即出现一些迹象,如游戏时爱扮异性角色,愿同异性玩耍,愿穿异性服装等。这时他(她)们的同性恋倾向是模糊的。到青春期后性爱倾向明朗化,他(她)们对同性开始感兴趣,有爱慕之心,而对异性则无。同性恋者对待同性恋伴侣情投意合,甚至欲建立“家庭”。因此,一旦当伴侣离开,他(她)们会引起极大的痛苦和悲哀,有的因此产生抑郁反应,甚至自杀,而同性恋本身并不会让当事人产生痛苦或产生疑惑,其痛苦的来源其实和正常异性恋一样。很少有人因为同性恋本身来就诊咨询的,多数同性恋者来院咨询通常是因为同性恋情所困、不顺或失败而来,咨询的目的也不是要求治疗同性恋,而是解决其恋爱或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和痛苦,原因很简单因为是当事者自身并不认为其同性恋不正常或有何不妥。小悦的痛苦也在于此,而作为“同性恋者”,小悦是被迫前来就医的,其本身并无改变自身性取向的愿望和动机。我们针对她的痛苦和困惑作相应的处理,治疗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多同性恋者其实是希望医生能够帮助他说服父母,理解和接纳他的性取向。
性指向障碍,又称性取向障碍,主要指同性恋。它是性心理障碍的一种类型(另两种类型包括性身份障碍如易性症,性偏好障碍如恋物症)。同性恋是指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
如何确定一个人的性取向是指向同性的呢?有两个重要的具体参照指标:一个是,见了喜欢的同性,他就有性器官兴奋的身体反应;再者是他内心具有想要动用性器官跟同性做爱的内心欲望和热情。身体性反应,产生快感;心理性欲望,产生幸福感。还要特别注意:同性恋者自身的性身份并没有改变。比如,身体是男性,心理上认为自己也是男性。如果身体是男性,心理上却认为自己是“女孩”,这不是同性恋,而属于“易性癖”,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要做变性手术的那部分人。
同性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尚无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生物学因素:研究发现少数同性恋者存在内分泌异常或性染色体畸变。有学者认为人体胚胎发育最初具有双性的基础,这些原始双性结构的残余及异性性激素的残余可能是同性恋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因素:可能占主导地位。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性心理障碍在其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退行到儿童早期幼稚的性心理发育阶段。性行为表现为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儿童性取乐行为,如玩弄生殖器、偷看异性洗澡等。此外,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常常是个体形成性取向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失当与社会不良影响对问题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有些父母出于自身的喜好和期待,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向异性发展,如将男孩打扮成女孩或将女孩打扮成男孩,由于年幼的孩子性别认同尚未成形,久而久之习惯变成自然,孩子的性别认同和性别取向便出现偏差,这时候男孩把自己视作女孩,对男孩感兴趣而对女孩不感兴趣;女孩把自己视作男孩,对女孩感兴趣而对男孩不感兴趣。自幼生长于异性的包围圈中容易导致儿童心理朝异性化方向发展。
社会因素:性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如受社会道德文化影响,使少年儿童最初的性欲过分压抑,使性欲改变发泄方向,可能与异常性行为方式出现有关。而对于同性恋的态度,有的社会认为伤风败俗,有的社会则相对宽容。而不正确的性生物学知识教育,不同价值体系社会的性伦理、性道德和性社会学知识的不当教育,也促成性心理障碍的发生。
如果发现孩子的性取向跟正常人不一样时,应该怎么办?同性恋的性取向,能够被“治愈”吗?是否构成“障碍”的诊断关键是看行为的后果是否让对个体社会功能造成损伤或者让其产生痛苦或困惑。是否治疗则尊重其本人的意愿。治疗是否成功关键也在于患者本身的治疗意愿,矫正性取向障碍的主观意愿是否存在以及强烈程度。性取向障碍一旦固化,如果本身没有矫正性取向的意愿,或者意愿并不强烈,则治疗通常较为困难,患者自身及其家人往往感到非常痛苦,但对症支持治疗仍有帮助。问题明显且较难纠正的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心理卫生机构咨询或治疗,且专业的治疗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如心理治疗师)指导进行,厌恶疗法的必须在征得孩子或监护人的同意才能实施,而且需要签署相关治疗协议,告知可能造成的痛苦和风险。
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同性恋可以是性心理发展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的表现。发展心理学将一个人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性心理发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正式婚恋期。而在两性疏远期,青少年可能会经历两性依赖期。这段心理发展时期大致发生在14-18岁,是指同性间的爱慕型情感,是正常的心理体验。对于年龄小于18岁的未成年人,如果他从小就具有同性恋的性取向,那么,客观地说,他将来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非常的大。但是,我们对于未成年人,一般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告诉他,“你的未来发展,有‘无限可能性’!你的个人倾向和好恶,会得到大家的尊重”。我们不是强行要求孩子去改变他的性取向,而是尊重和接纳其同性性取向的同时,鼓励他发展和拓宽人生未来。目标是如何让他在幸福中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地去获得更多幸福,而非改变其性取向。
准确地讲,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有效的办法能够改变人的性取向,既无法把同性恋变成异性恋,也无法把异性恋变为同性恋。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所以建议所有的家长,放弃改变孩子性取向的念头,不要再反复带着孩子到处求医,试图“治愈”孩子的同性恋了。我们应该鼓励同性恋者去积极发展和拓宽自身的整个人格,将来看看效果怎么样。说不定会有所改变,说不定也没有什么改变,都说不准。但是,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人格的健康发展,是生命的主题。
版权信息
本文档详细记录了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关于同性恋的相关案例与心理解析,探讨了小悦的故事及其父母在女儿经历失恋后的焦虑和疑惑。文中通过小悦的经历,分析了同性恋的特征、成因以及家长应如何正确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性取向。专家指出,性取向的坚定性以及同性恋者的心理状态,并提供了一系列心理支持建议,旨在帮助家长了解并支持同性恋者的发展。整篇文章反映了对于心理健康与社会包容性的关注,力求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与引导方案。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 Attribute | Value | |—————–|—————————————-| | Filename | www_新闻中心.md | | Size | 10253 bytes | | Archived Date | 2024-11-02 10:04:38 | | Original Link | http://www.wuximhc.com/news.asp?act=show&fid=2&cid=5&tid=1366 | | Author |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 | Region | 中国大陆 | | Date | 2015-01-13 | | Tags | 跨性别, 同性恋, 心理健康, 性取向, 生命故事, 家庭教育, 心理咨询, 社会支持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