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website

揭秘易性癖的另类生活:变性不是他(她)的错

正文 { data-search-exclude }

文章来源: 孙子兵
日期: 2009-06-04 18:21:04

被阅读次数 12

小伙患上易性癖白天是帅哥晚上变“姑娘"

从2007年我省各大媒体报道的变性人晓志到本报报道的欲卖器官变身女人的小冬,一个特殊的群体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他们身心不统一,有着男儿身女儿心,或是女儿身男儿心,并有着强烈变换性别的愿望,他们被称为易性癖。近日,记者通过了解多个易性癖者和多位权威专家,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

最新发现 { data-search-exclude }

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发现,按基因排列人类应分为8种性别,而目前通用的“男”“女”是一种过于简单的“二元”分类。这意味着从科学的角度肯定了变性人群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公众将变性视为“不良癖好”、“性疾病”、“性变态”等,是对变性者的一种歧视和伤害。

变性副作用 { data-search-exclude }

变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家庭角色、社会伦理的一种冲击。如变性后,这部分人不再具备生育能力,如果隐瞒自己变性事实,与他人结婚,对其配偶和家人是一种伤害。同时,变性人通常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激素治疗和心理治疗,也难免造成对他们自身健康和未来生活的负面影响。

我省男变女第一人 { data-search-exclude }

要介绍易性癖,不得不提晓志——我省由男变女的第一人。

晓志从小喜穿男装,厌恶自己的男性性征。手术前,他就试图以女性形象示人,陌生人都认为他是个女人。他只有偶尔在家里才会换上昔日的男装。

2007年9月28日,晓志接受了变性手术。手术后半年多,晓志一直未工作,在家康复,在心理上调整自己,适应真正的女子生活。晓志对自己的女子身份很满意,因为一直是以女装出入,周围的家人朋友也没对手术后的晓志有什么非议。

晓志自小喜欢唱歌,手术后,晓志和一位知名的声乐老师学了一段时间的声乐,她还到当地的夜总会唱歌。纯正的女中音,修长的身材,妩媚的兰花指,乌黑的披肩发,晓志很享受自己新的生活。

爱情也在不经意之间降临,晓志先后交了两个男朋友,她说第一个男朋友很喜欢她,对她很好,男朋友不知道她做过变性手术,晓志在享受美好爱情的同时,却承受着压力,担心男朋友知道自己变性的事实,她主动选择了和男朋友分手。今年2月,晓志又认识了一个男孩,和男孩交往了2个多月,她仍没有勇气告诉男朋友她的过去。

今年4月中旬,晓志到哈尔滨医大四院做复查,得知身体状态都很正常之后,背上行囊踏上了去北京的路,她要到北京去寻找她的演唱梦想。

易性从幕后到台前 { data-search-exclude }

像晓志一样,我省还有一些人有强烈渴望通过手术改变自己性别的愿望,这些人被统称为易性癖。

随着媒体的报道,这个陌生的群体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这个特殊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地被公众所关注。

在医学上,易性癖者的定义是他们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的性别与外生殖器的性别相反,而要求变换性别的人。易性癖者在人群中占有的比例为几十万分之一。

目前,我省做过的变性手术不到10例。我省首例变性手术是由哈尔滨医大一院在1996年聘请的北京专家为一名女子做的变性手术。之后,2007年,哈尔滨医大四院教授陈伟华为晓志做了手术,目前,该院已为4名易性癖者做了变性手术。在这4例变性手术中,有3人是由男变女,这也是易性癖人群的一个特征——男变女远多于女变男,而小方(化名)则是一名由女变男的易性癖者,手术在哈医大四院完成。

“第一次见到小方,无论从外表打扮,还是听声音,我丝毫没看出小方是个女儿身。”为小方做变性手术的哈医大四院整形美容激光科主任医师陈伟华说。

沟通后,陈伟华了解到,小方今年27岁,是一名教师。从小她性格就像男孩,比较民主的父母就按小方的意思打扮她,外人都以为小方是男孩,之后,父母索性将户口上小方的性别也写成“男”,并搬离了原先的住址,来到我省,让小方开始全新的男孩生活。

像正常男孩一样,年少英俊的小方也有了心仪的女孩。为了能与心爱的女孩白头偕老,厮守终生。2008年,小方来到哈医大四院,经过几期的变性手术,变成了真正的男人。

易性癖的生存状态 { data-search-exclude }

因有些“不男不女”的尴尬身份,易性癖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很矛盾,并用道德、伦理约束自己,还会受到歧视、嘲讽,他们的心理一般都受着煎熬,并变得孤僻、迷茫,像晓志、小冬一样,很多易性癖者都有过多次自残、自杀的行为。

现实生活痛苦不堪,易性癖者就在网络上寻求帮助。在百度搜索栏,记者键入“易性癖”,搜索到的6.6万个网页,其中有易性癖自建的贴吧、QQ群。在这里,他们探讨变性手术、互诉烦恼、展示真实的自我,寻求一种心理上的解脱。

像其他群体一样,易性癖这个群体也有自己的一些特有语言。易性癖的英文翻译为“transsecual(性身相异的人)”,而“TS”是这个群体的特有名称,在拼音中“TS”分别是“天使”的第一个字母,所以有的人也管这个群体叫做“天使”。其中,男变女的叫做“男易”或“男t”,女变男的叫做“女易”、“女t”或是“f2m(female to male女性变男性的英文)”。

记者加入一个叫做“TS”的QQ群,这里有近百名成员。群里大部分都是TS,以“男易”居多。这些“男易”在这里都是以女性身份自居,给自己起女性化的名字,像“贵族公主”、“蝴蝶”、“玲玲”等,以寻求一种心理释放。

群管理者“娜娜莉”是一个“男易”,父母不理解他,他为此自杀过。之后,他妹妹建了这个易性癖QQ群,以期帮助哥哥走出心灵的阴霾。

在群中,易性癖者说,即使变性了,别人也很难接受有一个这样的“爱人”,所以,有的易性癖变性后,相互通婚,在群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男易”Ira说:“我是男易,想做女孩子,并一直在找女易和我结婚,我认为男易和女易结婚,会很融洽,不会嫌弃对方,婚姻会长久。”

易性癖的两种成因论 { data-search-exclude }

晓志说她从小就想当女孩,觉得当女孩子很好,本报曾报道的小冬也说,当他知道有手术可以让自己变成女孩时,他就决定做一个女孩。

记者从几个男易性癖者了解到,出生后,他们就认为自己应该是女孩子,这种想法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想改变性别,易性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对此,医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在众多的说法中,“生物学说”和“环境学说”是最主要的两种成因说法。

陈伟华说,“生物学说是指易性癖的形成与基因有关,在胚胎发育早期,胎儿的染色体发育和性雄雌激素分泌不均衡所致”。这种学说认为易性癖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但环境成因说却更侧重于“后天”——胎儿出生后,父母将男孩当女孩养,或是把女孩当男孩养,使孩子形成了与性别相反的性别认知。小刚(化名)就是一名“后天”易性癖者。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学教授张聪沛说,三年来,他接触了很多易性癖者,小刚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他成为易性癖和他的工作有关。

“小时候,小刚很正常,一直认可自己的男性身份。在发廊工作6年多,小刚每天研究各种女孩的发型,变换着为女孩子做出各种漂亮的发型,并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女性,他越来越觉得女孩很美,逐渐萌生让自己成为一个女孩子的想法。”张聪沛说。

张聪沛对小刚进行过为期一年多的心理治疗,正如医学界认为的那样,心理治疗并没有对小刚起多大作用,收效甚微。最终,小刚父母同意让小刚做变性手术。

身体易变,思想难变 { data-search-exclude }

迫切地想通过手术达到灵肉统一,这是易性癖者的一个共性。大多数易性癖者认为只要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统一了,就不再会有人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们,就不再每天听到别人的讽刺,他们就可以轻松地生活了,但记者了解到实际上并不是“一变解千愁”。

记者从省卫生部门了解到,我国法律并没有关于变性手术的具体规范,我省目前也没有做变性手术的指定医疗机构。是否应该为易性癖者做变性手术,应该由谁来做,社会各界目前对此没有统一的认识,这就造成一些易性癖者为了尽快改变自身,宁可在一些医疗水平不高的美容院等机构做手术,结果要承担手术失败的后果,生活更加痛苦,即使是手术成功,也不是“终生受益”。

TS群主娜娜莉也想做变性手术,但他却比大多数的“TS”理智得多。他说,手术并不是完美的,档案、出身证明上曾标注的性别仍然是不可更改的,找工作、上学一样会有人知道你是个变性人,一样要面对别人的质疑和嘲弄。另外,手术后还需要服用激素以维持第二性征,这是一笔不小的花销,而且一些激素还会引发疾病。

变性不可逆,医学界、心理学界对实施变性手术都非常慎重。在哈医大四院,做手术需备齐公安、心理、精神卫生多个部门出具的包括无犯罪记录、无精神疾病等的“八大证明”,还要经哈医大四院相关专家组成的伦理委员会对手术人做综合评估。如此繁琐的手续表明医学界对做一例变性手术的谨慎态度。

从2006年至今,张聪沛也接待过近百名易性癖者,绝大部分是想让他在他们的变性手术的心理证明书上签上“同意”字样,但他只给一名易性癖者签了字。他说:“在环境、条件和心理不成熟时,我不赞成易性癖者做变性手术,手术后,他们也会因身份而面对来自社会、家人、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仍然不会轻松地生活”。

曾从事过性社会学研究的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王爱丽认为,变性者是一种客观存在,他们有追求身心统一的基本生存权利。其建议,相关部门应对实施变性手术的机构和变性手术程序进行法律规范,严格变性人的手术标准,严防出于牟取暴利的动机对不符合手术条件的人实行手术;相关部门应共同探讨切实保证变性人配偶知情权的具体措施;医学界有责任帮助那些先天性性结构不同于一般的人,不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可耻,努力营造公众对变性人的尊重、理解和宽容的社会环境。(王妮娜)

摘要与附加信息

该文件探讨了易性癖(跨性别者)的生活和经历,主要围绕变性手术的现实与挑战,涉及社会对变性者的偏见与歧视,以及医学界对变性手术的谨慎态度。作者通过诉说晓志的故事,描绘了她的性别认同历程及变性手术后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名变性者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障碍与挑战。此外,文件还阐述了社会对于易性癖人群的误解,认为将其视为“性疾病”是一种歧视。文章强调了变性手术的复杂性,包括心理准备、法律约束、医疗标准和社会接受度等多个方面。透过一系列的案例和权威意见,指出易性癖者在面对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时的挣扎,以及对变性手术的不同成因如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的讨论,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附加信息 [Processed Page Metadata]

| Attribute | Value | |—————–|—————————————-| | Filename | www_揭秘易性癖的另类生活:变性不是他(她)的错.md | | Size | 11402 bytes | | Archived Date | 2024-11-02 12:09:52 | | Original Link |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09/06/04/socialnews-45552.html | | Author | 孙子兵 | | Region | 未知 | | Date | 2009-06-04 | | Tags | 易性癖, 跨性别, 变性手术, 社会歧视, 性别认同, 生存状态, 心理健康, 法律政策 |

本文由跨性别中文数字档案馆归档整理,仅供浏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